跳转至

Vol.089 如何打造一款强劲的马达

当代生活离不开马达。

你家里的吹风机、剃须刀、电风扇,乃至你手里会震动的手机,今天几乎所有插上电能动的机器,里面都少不了马达。

这些马达是怎么工作的?如何打造一款强劲的马达?

从 1834 年第一台马达诞生至今,虽然结构越来越复杂,但这些马达的核心工作原理没有任何变化。

这是一个基础的有刷直流马达。内部有两个固定的磁体,分为 N 极和 S 极,称为“定子”;中间是“转子”,主要由硅钢片叠成的铁芯和线圈构成。

线圈是由一根包有塑料外壳的铜线以特定方向卷绕铁芯两端而成,当接入电源,线圈内的电流会呈逆时针流动。

根据电磁感应原理,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,而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又告诉我们,将四指弯曲顺着电流方向,拇指所指的就是 N 极,另一端则是 S 极。

所以由于异性相吸、同性相斥,此时转子就会开始旋转。但转到水平位置时,转子两端与两块磁体的吸引力相等,就会逐渐停止运动。

怎样才能让转子继续转动?这就要靠换向片和电刷。

换向片是两个弧形铜片,固定在转子上,连着线圈,而石墨制成的电刷则紧贴着换向片,固定在马达外壳上,连着电源。

当电源开启,电流会经过电刷、换向片流入线圈,让转子像之前一样开始转动。

而到达水平位置时,两个电刷将正好处于换向片的空隙,让电路断开,线圈失去磁性。转子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,让电刷与另一个换向片接触通电,改变线圈内的电流方向,导致转子两端的磁性也随之改变,从而继续转动。

不过,这种基础款马达的转子只有两组线圈,经过不同位置时,磁场不同,转动时会忽快忽慢。

增加线圈和换向片的数量可以有效提升稳定性和转速。比如你小时候最爱的旋风冲锋,里面马达的转子就有三组线圈和三个换向片,在转动时,线圈的磁性也会变得更频繁。

这颗田宫的 Plasma-Dash 马达,最高转速可达每分钟 28000 转,足以让你跟小烈小豪一起做兄弟。

那么这种马达的转速还可以再提高吗?

我们知道,马达的电压、电流和做功效率的乘积等于最终的输出功率,而输出功率又等于转矩,即转动时的力量大小,和转速的乘积。理论上我们只要不断提高电压电流,就能无限加快马达转速。

但今天的有刷直流马达每分钟 50000 转已是极限,而制约其性能的恰恰是马达中至关重要的电刷。

为了导电,电刷必须与转子上的换向片接触,摩擦造成的动力损失在所难免,且石墨制成的电刷在高速摩擦时会产生剧烈火花,实际使用时,很可能把你的电吹风直接变成火焰喷射器。

解决这个致命缺陷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掉电刷。

这是一个永磁无刷直流马达。它的转子是一个圆柱形磁体,外侧有三个由线圈组成的定子。定子上装有传感器,通常是霍尔元件,在转子磁极靠近时会被激活,并转化成六种不同状态的电信号控制定子线圈电流。

比如转子在这个位置时,靠近 N 极的 2、3 霍尔元件会被激活,控制器就会导通两个线圈,使线圈 B 磁化为 S 极,线圈 C 磁化为 N 极,吸引转子旋转。

等转子转到这个位置时,只有 2 号霍尔元件被激活,控制器就会导通线圈 A、C,前者磁化为 S 极,后者磁化为 N 极,继续牵引转子旋转。不断变换线圈的通电情况,转子就能不停地转下去,这就是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。

这种马达转的能有多快呢?

今天我们在市面上能找到最快的马达,是戴森配置在吸尘器上的 V11 马达,每分钟可转 125000 圈,是传统的有刷直流马达根本无法企及的转速,这不仅归功于无刷马达本身的结构优势,还依靠戴森在马达的材质与设计上做到了极致。

首先,V11 马达中的线圈采用了八极设计,每秒可以切换 16000 次磁场,配合高性能的处理器芯片,让转子能更稳定高速地旋转。

其次,马达上用于传输动力的中心轴必须能承受高强度的旋转,如果像大多数马达那样选择钢轴,在高速旋转时会形成一条 3 微米的曲线,而即便是这样的偏差都可能引发破坏性的振动。所以戴森使用的是经过 1600 ℃ 高温固化的陶瓷轴,密度仅有钢的一半,却比钢硬两倍。

此外,戴森还使用聚醚醚酮作为马达中叶轮的材料,这是目前市面上强度最高的塑料,不仅重量轻且柔韧性极高。

除了转得快,V11 马达还小的惊人,只有 106.4 毫米高,140 克重,但功率高达 545 W ,相当于 10 台落地扇,配合吸尘器上的动态负载传感器还能实现智能感应地面类型、自动调节功率等特殊功能,让你不仅能快速地吸尘,更能愉快地吸猫。